從懸空寺到五台山大約只有130公里,不過山路崎嶇卻要走三個多小時,
還好這130公里的路程意外地帶來130分的驚喜,
讓最棒的回憶都在旅程中,因為…
這一路上都是羊,
我最喜歡被羊擋路了,真是”好羊要擋路”
滿山坡的小白點都是羊
除了羊還有馬,這是”好馬要擋路”
哇~這隻馬的”陰莖”(請容許我用學術名詞)會不會太巨大了XD…
還有貨車疊疊樂,搖搖晃晃地在山路上.
這時候遠方的山谷裡一陣狂風大作,
我們車子停下看看發生什麼事,
剎那間兩個龍捲風由天而降,
好壯觀的龍捲風,想不到在山谷間也能看到龍捲風,
大約十分鐘後龍捲風自然消失.
離五台山大約剩下20公里,已經來到海拔一千多公尺高的山脊,
遠方飄來一陣烏雲,山區的午後雷陣雨要來了
下雨的方向在正南方,就是我們的目的地【五台山】。
希望到的時候雨已經停了。
由於一路上都沒有車,加上山路異常陡峭崎嶇,有點擔心是不是走錯路了
直到這塊牌子出現,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五台山,雖然牌子歪了…
五臺山現存寺院共47處。2009年6月26日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由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組成,
名氣這麼大的山,門票肯定超貴168RMB,還強制加買環保車票50RMB
結果這環保車一次都沒搭到,擺明搶錢。
進入五台山後先到飯店Check in,我們住的是【新京倫匯賓樓】,
這是北京很有名的連鎖旅店,以服務好聞名。
就在白先生辦理入住時,飯店服務人員很熱心的為我們介紹景點,
講得很詳細,而且可以感覺到她是真心想讓遊客擁有好的體驗
超讚~
房間也很乾淨,而且窗外就是小河。
放好行李後出發前往今天要造訪的南山寺及龍泉寺
南山寺
我們開車沿登山古道盤桓而上,從南山寺後門進入。
穿過玲瓏地天照壁就進入大雄寶殿所在四合大院,
這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繪一新的大雄寶殿內有精美塑像和雕像。
大殿主供釋迦牟尼佛,兩旁站立者為阿南和迦葉兩大弟子。
佛壇前正中是文殊騎獅石像,右側為木雕普賢菩薩,
左邊為石雕送子觀音,殿兩壁是十八羅漢。
南山寺始建於元朝,整個寺院共7層,
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南山寺最著名的有大雄寶殿的觀音雕像堪稱五臺山一絕
及傳說中的慈禧禦匾:真如自在
慈禧禦匾:真如自在
大 雄寶殿內懸掛著一塊牌匾,上書“真如自在”四個字,上款是“慈禧皇太后御筆恩賜”,下款為“大清光緒十八年穀旦”,中上方有禦印“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 筆力剛健,頗具功力。五臺山各大寺廟之內,歷代皇帝所賜牌匾甚多,並不罕見,可慈禧這塊牌匾因牽動著一段傳奇故事,所以就分外被人看重。
大鐘樓兼作山門,順門洞兩側小洞的28級臺階登上木樓,
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
憑欄遠望,清水河谷的風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盡收眼底。
龍泉寺
位於五臺山台懷鎮南5公里九龍崗山腰,故又俗名九龍崗。
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于宋代,民國初期重建。現存影壁,台級,牌坊和三座院落。
影壁中間鑲嵌有一石雕刻,
文殊騎獅居中,人物花卉滿布四周,構圖嚴謹,神情逼真。
向北登108級臺階即達山門,登這108級臺階不回頭
則可拋去人間108煩惱,為此我們一口氣登頂。
登頂後可見山門前漢白玉石獅一對,小拱橋一座,石牌坊一座,雕工極佳。
其中石牌坊最引人注目,
從基石,抱柱,斜戧,額枋,斗拱到瓦頂,脊獸,無一不是精美雕細刻,
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分佈殿內,玲瓏剔透,它共有三門六柱,
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
牌坊上刻有89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寺內三座院落橫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門,自成風格。
東院為殿院,依地勢分前後兩進,
除山門外,中線上還有佛殿兩座,廂房配殿,彩繪房和獻亭,曲廊環繞。
其中普濟禪師塔雕尤為精緻。
距龍泉寺西北裏許的山坡,有一座楊業的瘞骨塔,六角,、三級,高約10米。
傳說楊業死後,五郎將其屍骨葬此,並建塔紀念。
宋太宗後來追封楊業為楊令公,故後人稱此塔為令公塔。
離開龍泉寺已經下午六點了,
我們到大街上找一家看起來乾淨且散客較多的店用餐。
原本以為在五台山用餐會很貴,事實上一點都不會,
反而比蘇州便宜多了,而且份量都很巨大。
麵很有嚼勁,味道也很好。餃子也很飽滿多汁,羊肉也夠味.
吃完後才想到在佛教聖地應該要茹素,真是歹勢~
沒關係,明天中午再來一次吧!
隔天一早五點出發前往黛螺頂,這樣就能避開人群.
果然,一早遊客極少,攤販跟乞丐就比遊客多,
有一個虔誠的僧人三步一叩首的登頂朝聖。
黛螺頂垂直高度只有400公尺。比 101大樓還高很多,
登頂的道路名為“大智路”。全長108米,
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
據說爬登大智路可以消弭人生108煩惱.
大智路的歇腳點景觀都相當好,可以俯覽整個台懷寺廟群。
對了,為什麼叫大智路呢?
因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智慧第一,
故又稱“大智”文殊。大智路由此而得名。
還有為什麼要做成1080階呢?
1080級臺階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
十界,也稱六凡四聖。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總稱為十界。
十界各有“百八”,合起來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煩惱”。
光想到有這麼多種煩惱就覺得恐怖,我還是乖乖爬階梯看能不能少一點煩惱。
由於我們邊走邊拍照,結果這位僧人邊走邊叩首還比我們快登頂。
登頂之後就看到了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
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雲霧繚繞。
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
又稱黛螺頂。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
登頂時寺廟還沒開始售票,因此我們在山門看天空雲彩的變化。
大約10分鐘後,有售票僧人來開門售票
終於買到票準備進寺“小朝台”
黛螺頂寺廟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曆年間重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
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
傳 說乾隆屢欲朝拜五台文殊,終因風大路險,沒能如願,遂欲摹擬五座台頂的五方文殊,總塑於此,以便朝會者到此參拜。黛螺項就是人們所說的“小朝台”之處。五 座台項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台項,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台”。黛螺頂把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裏也就等於 上了五座台項,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所以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
天王殿一做二用,既是寺院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大殿,
又是該寺的山門,故也稱山門殿。該殿坐東向西,面寬三間,單簷硬山頂,
殿內塑有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有鐘鼓。
旃檀殿前長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圍粗均在九尺左右,
即是乾隆詩中所稱的“階下千年不老松”。
松柏樹高大直立,無有彎曲,望去有如戟指藍天,為寺宇生色不少。
“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雲山豁兩眸。
五方文殊殿,面寬五間,單簷歇山頂,四出廊,為中軸線上第三重大殿。
殿壇上方供五方文殊像,從南到北依次為:
東台聰明文殊,北台無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獅子吼文殊。
走進黛螺頂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於登遍了五座台頂朝拜五方文殊一樣,也叫“朝台”。
略有不同的是,親登五座台頂,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
而因故不能去五座台頂朝拜的,到黛螺頂五方文殊殿朝拜,稱為“小朝台”。
小朝台的盛譽聞名遐邇。大殿前立的石碑,就是清乾隆禦制碑,
石碑背面的乾隆親筆題詩,其字跡的結構豐滿圓潤,筆法剛勁流暢,
堪稱書法藝術珍品。
黛螺頂遠眺
”站在這裏極目遠望,但見南台、中台、北台橫出天際,
與寺院背靠著的東台綿連在一起,像是天然大屏障,圍護著台懷腹地的寺廟建築群。
俯瞰台懷,又見殿宇鱗次,樓閣崢嶸,佛塔對峙,石階層疊,
“小朝台”後走出寺門才發現外面已經熱鬧起來,攤販們如雨後春筍冒出來。
有趣的是這些攤販都把這些商品藏在圍牆外面,
早上空手上山,然後把商品放到圍牆上就可以做生意了。
為了保持體力,我們坐纜車下山,
順便一覽整個台懷鎮寺廟群。
後來才知道登黛螺頂有四種方法:
步行、坐纜車、坐轎子、騎馬,由於台階太陡太高後面兩種危險性較高。
小朝台之後,回飯店吃早餐,然後繼續五台山的進香之旅。
黛螺頂小朝台後,回飯店吃完豐盛的早餐,
接下來就要進入台懷鎮的密集的寺廟群,
我們首先來到殊像寺。據說該廟喇嘛皆為滿族,故清廷稱此廟為家廟。
傳說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獅子溝。因此傳說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曆特命內務府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廟
閣內石制須彌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薩騎獅像,就是是按乾隆容貌塑造。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弘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
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
佛經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
有時現國王像”預言。而“文殊”又譯“曼殊”,“曼殊”與“滿洲”音
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五爺廟
五爺廟創建于明代,重修於清代,現時殿宇多為清代所建。
最具特色的是在中央供俸了龍王。
看看朝拜的信徒滿到外面來,就知道香火有多旺了。很像台灣的大甲鎮瀾宮。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臺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
傳 說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很久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 龍王那裏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 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 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
外牆掛有許多匾額,這些都是信徒還願的。
據說,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
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這點就跟台灣的廟宇文化很像。
塔院寺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後獨成一寺,
因院內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誌。
大白塔始建於何時,目前已難以稽考。
《清涼山志》載,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
西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留下八萬四千個舍利子,
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分佈於大千世界中。
這“慈壽塔”就是其中之一。
釋迦牟尼舍利塔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
塔頂蓋銅板八塊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卦地位安置。
塔頂中裝銅頂一枚,飾有垂簷三十六塊,每塊垂簷底端掛風鐘三個,
連同塔腰風鐘在內,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個。風歡鈴動,叮鐺作響。
現在的大白塔,據專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
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
在塔院寺最具特色的就是藏族喇嘛到此朝聖,
他們虔誠在寺廟中朝拜的身影,會讓人彷彿又回到了西藏。
造訪了許多寺廟,準備要告別五台山了,
回飯店整理行李,發現兩匹馬在窗外的河裡吃草。
離開五台山前我們又到同一家餐廳用餐,因為下午要直接開到石家莊,
所以要吃飽一點。午餐我們盡量點素菜…希望來得及…
下山的景色也非常美,清澈的小河還有青翠的山巒。
這樣的景色讓告別也變得輕鬆起來。
我們以極快的速度下山,大約下午四點多就到達石家莊。
明天早上準備要登泰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