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螺頂小朝台後,回飯店吃完豐盛的早餐,

接下來就要進入台懷鎮的密集的寺廟群,

我們首先來到殊像寺。據說該廟喇嘛皆為滿族,故清廷稱此廟為家廟。

_MG_2931.JPG

傳說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獅子溝。因此傳說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曆特命內務府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廟

閣內石制須彌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薩騎獅像,就是是按乾隆容貌塑造。

85照片 897.jpg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弘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

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

照片 890.jpg

佛經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

有時現國王像”預言。而“文殊”又譯“曼殊”,“曼殊”與“滿洲”音

所以西藏達賴喇嘛進丹書時,稱清朝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照片 896.jpg    

  

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五爺廟

五爺廟創建于明代,重修於清代,現時殿宇多為清代所建。

最具特色的是在中央供俸了龍王。

看看朝拜的信徒滿到外面來,就知道香火有多旺了。很像台灣的大甲鎮瀾宮。

_MG_2950.JPG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臺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

傳說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很久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裏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

 _MG_2951.JPG照片 907.jpg  

外牆掛有許多匾額,這些都是信徒還願的。

_MG_2946.JPG 

據說,佛、菩薩本來是不看戲的,可是五爺喜歡看戲,

故在龍王殿對面修建一座戲臺,這是五臺山一座唯的戲臺,專門給五爺唱戲。

_MG_2948.JPG

這點就跟台灣的廟宇文化很像。

照片 905.jpg

照片 909.jpg

 

塔院寺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後獨成一寺,

因院內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誌。

照片 912.jpg

大白塔始建於何時,目前已難以稽考。

《清涼山志》載,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

西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留下八萬四千個舍利子,

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分佈於大千世界中。

這“慈壽塔”就是其中之一。

照片 916.jpg照片 913.jpg 

釋迦牟尼舍利塔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

塔頂蓋銅板八塊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卦地位安置。

塔頂中裝銅頂一枚,飾有垂簷三十六塊,每塊垂簷底端掛風鐘三個,

連同塔腰風鐘在內,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個。風歡鈴動,叮鐺作響。

IMG_2944.JPG

現在的大白塔,據專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

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

IMG_2936.JPG IMG_2933.JPG

在塔院寺最具特色的就是藏族喇嘛到此朝聖,

他們虔誠在寺廟中朝拜的身影,會讓人彷彿又回到了西藏。

IMG_2970.JPG  

IMG_2942.JPG IMG_2960.JPG

造訪了許多寺廟,準備要告別五台山了,

回飯店整理行李,發現兩匹馬在窗外的河裡吃草。

照片 851.jpg 

離開五台山前我們又到同一家餐廳用餐,因為下午要直接開到石家莊,

所以要吃飽一點。午餐我們盡量點素菜…希望來得及…

 照片 846.jpg 照片 844.jpg

照片 843.jpg 照片 842.jpg

下山的景色也非常美,清澈的小河還有青翠的山巒。

這樣的景色讓告別也變得輕鬆起來。

IMG_2981.JPG

 IMG_2983.JPG   IMG_2975.JPG

我們以極快的速度下山,大約下午四點多就到達石家莊。

明天早上準備要登泰山。

 

 

 

 

 

 

 

 

 

 

 

arrow
arrow

    mrs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